雨水洗春容,平田已见龙。祭鱼盈浦屿,归雁过山峰。云色轻还重,风光淡又浓。向春入二月,花色影重重。(唐·元稹《咏廿四气诗·雨水正月中》) 2022年2月19日0时42分50秒,壬寅虎年“雨水”。 “雨水”,斗指壬,太阳到达黄经330度,是“二十四节气”之第二个节气。此时,气温回升,春风遍吹,冰雪融化,空气湿润,雨水增多,故名“雨水”。
【小雨润如酥】
“雨水”时节,降雨开始,但降雨量多以小雨或毛毛细雨为主。元人吴澄所作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中说:“雨水,正月中,天一生水,春始属木,然生木者必水也,故立春后继之雨水。且东风既解冻,则散而为雨矣。”“雨水”,表示两层意思,一是天气回暖,降水量逐渐增多了,二是在降水形式上,雪渐少了,雨渐多了。 “雨水”正处在数九的“七九”中,河水破冰,大雁北归。“雨水”分为三候:“一候獭祭鱼;二候鸿雁来;三候草木萌动。”说的是“雨水”节气来临,水面冰块融化,鱼感水暖上游,水獭开始捕鱼。水獭喜欢把鱼咬死后放到岸边依次排列,像是陈列祭祀一般,所以有了“獭祭鱼”之说。“雨水”五日后,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。雁为知时之鸟,热归塞北,寒去江南,它感知到春信,即刻北飞。再过五日,草木随着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。雨媚风娇中,莺飞草长。从此,大地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【春雨贵如油】
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,“二十四节气”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。 人们常说:“立春天渐暖,雨水送肥忙。”对农业来说,“雨水”正是小春管理、大春备耕的关键时期。 时至“雨水”节气,太阳的直射点也由南半球逐渐向赤道靠近,这时的北半球日照时数和强度都在增加,气温回升较快,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开始活跃,并渐渐向北挺进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回暖,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,因而要抓紧越冬作物田间管理,做好选种、春耕、施肥等准备工作,以实现“春种一粒粟,秋收万颗子”。 对大地万物而言,一场及时春雨,能换回蓬勃美好的生机!杜甫有诗云:“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”“知时节”的雨下起来了,为一年的好光景奠定了好基础,我们的生活也充满了新的希望。 “雨水”前后,油菜、冬麦普遍返青生长,对水分的要求较高。俗话说“春雨贵如油”,适宜的降水对农作物的生长很重要。我省此时降雨量一般较少,应及时组织春灌。
【雨露润万物】
“雨水”节是一个非常富有想象力和人情味的节日,各地相关民俗以不同的形式祈求顺利安康。 “雨水节,回娘家”,出嫁的女儿要带着女婿回娘家看父母,女婿要给岳父岳母送一丈二尺长的红棉带,称为“接寿”,意思是希望岳父岳母“寿缘”长,长命百岁。有的地方还要提着两把藤椅和“罐罐肉”,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,祝愿老人健康长寿。如果是新婚女婿,岳父岳母还要回赠雨伞,让女婿出门奔波能遮风挡雨,也有祝愿女婿人生旅途顺利平安的意思。 四川地区古老的汉族民俗文化是“雨水”节为自己的儿女拉保保,也就是认干爹,意取“雨露滋润易生长”之意。
【“春捂”重养生】
节气养生的精髓是顺应四季的变化。“雨水”时节,天气变化不定,是全年寒潮过程出现最多的时节之一,正是李易安在南渡后写的“乍暖还寒时候,最难将息”。 老话常说,“雨水”时节“反了春,冻断筋”,降雨与降温是这个节气的特点。为了保暖御寒,讲究“春捂”,以免着凉受风寒。 “雨水”期间天气变化无常,容易引起人们的情绪波动,乃至心神不安,影响人的身心健康,对高血压、心脏病、哮喘患者极为不利。为防肝气旺盛,怒气伤肝,应当采取积极的养生方法,陶冶性情,保持情绪稳定。 “雨水”后,春风送暖,致病的细菌、病毒易随风传播,故易暴发春季传染病。每个人都应该注意锻炼身体,增强抵抗力,预防疾病的发生。饮食上宜少酸多甜,可多食菠菜、荸荠、甘蔗、茼蒿、山药等。 雨落,万物生,天地间一派开春气象。细密的春雨,虽然犹带料峭寒气,但已然将浓浓的春意落进了世间。一蓑烟雨过后,满城柳绿,青苔碧色,草木萌动,也让人想到张爱玲书里的那句:“雨声潺潺,像住在溪边”。
本报记者安奋伟
标签: 二十四节气
2009-2022 幸福云阳网 版权所有